
2023年7月25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理論研究室成功主辦了“學術活動周系列之二——‘超越’概念的現(xiàn)代預設:再思牟宗三儒耶人性論比較的困境及其突破”講座。本次講座邀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洪亮教授主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研究員、王旭助理研究員評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理論研究室副主任梁恒豪副研究員主持。
在講座中,洪亮教授首先簡單梳理了牟宗三儒耶比較中“超越”概念提出的歷史語境,明確指出了牟宗三儒耶比較中的“耶教”即康德的道德化耶教,說明了此處“超越”概念的現(xiàn)代預設,并由此指出了這種儒耶比較的局限性。在這一背景下,洪亮教授呼吁我們突破當時儒耶比較的歷史語境,以比較宗教學的視野出發(fā),讓兩者進入經(jīng)學傳統(tǒng)對話,由此釋放出儒耶比較的更多可能性,例如以經(jīng)為代表的正典傳統(tǒng)、以禮/法代表的古代祭祀傳統(tǒng)、以及身體觀之間的對話等等。就超越問題而言,洪亮教授也呼吁我們走出19世紀,進入21世紀。在21世紀,這一問題要放在技術時代的超人類主義語境中理解,在當代,儒耶比較的核心不再是判教,而是要攜手面向人的異化,衡量何為真正的人性。
在評議環(huán)節(jié)中,趙法生研究員為聽眾補充了牟宗三“超越”概念的思想史背景,指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和思想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此外,趙法生研究員還強調(diào)了儒家禮樂文明中身體的重要地位,這一點構成了和耶教舊約人論對話的可能切入點。王旭助理研究員在評議中指出,在中國現(xiàn)代的宗教哲學研究中,儒學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基督教則構成了儒學反觀自身并更新自身的一面鏡子,這就是儒耶對話的意義所在。基督教作為一個活的傳統(tǒng)直面了技術時代的挑戰(zhàn),而儒學傳統(tǒng)作為一個活的傳統(tǒng)也應當深入技術時代的邏輯,并在回應中更新自身。最后,洪亮教授在回應和討論中再次強調(diào),儒學是否是宗教在當今已經(jīng)不是最核心的問題,在不同情境中人們對宗教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儒學應當與其他經(jīng)學傳統(tǒng)一道在技術時代為我們重新提供一種飽滿的人論。
(撰稿人:王旭 圖片:曹政)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jīng)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zhuǎn)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wǎng)站轉(zhuǎn)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wǎng)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