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16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與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中心、中國宗教學會道教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協(xié)辦的“道教學術研究沙龍”第22期“學術對話:敦煌道經(jīng)研究的新進展”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順利舉辦。本次學術沙龍由中國人民大學姜守誠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員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劉志研究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郜同麟副研究員分別作主題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相關科研機構、高校的專家學者50余人參加本次學術沙龍。
劉志研究員作了題為《唐代老子經(jīng)像西傳考——敦煌文化與絲綢之路典范探析》的學術報告,該報告基于唐代崇奉老子的背景,運用史籍、佛道教藏經(jīng)、敦煌寫卷、吐魯番文書等多方面材料,對老子經(jīng)像由長安向敦煌、西域以至天竺傳播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志鴻研究員與人民大學張雪松副教授對此論題進行了評議。李志鴻研究員提出,實物與外文資料更加豐富了經(jīng)像西傳的相關認識。張雪松副教授則從經(jīng)文翻譯的角度對此論題提出,在尚未有定本的情況下,將翻譯文本作為定本向外傳播是當時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較多爭議的一個原因。
郜同麟副研究員作了題為《層累的文本——中古道經(jīng)的生成與演變》的學術報告,該報告以《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nèi)音自然玉字》《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jīng)》和《九真中經(jīng)》為例,通過經(jīng)文各個版本的對校、文獻著錄的分析和經(jīng)文內(nèi)部的前后比對,探討了中古道經(jīng)的演變過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吳真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林巧薇副研究員分別進行了評議。吳真教授從文獻學角度發(fā)表了專業(yè)的評價,并提出中古時期道經(jīng)向公共文本的轉向是否與南北朝時期道觀的成立和道團的成熟有關。林巧薇副研究員從道教自身的角度對此論題做出了高度評價,認為宗教經(jīng)典為宗教信仰服務,因此才會出現(xiàn)道教經(jīng)典的不斷層累。
(撰稿:中國人民大學 南王喆博士生;圖片:世界宗教研究所 林巧薇副研究員)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jīng)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wǎng)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wǎng)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