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27日,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志敏,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長翟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伊斯蘭歷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總干事馬哈茂德·埃羅爾·基利奇以視頻方式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志敏致辭
趙志敏指出,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都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文明,都有著豐富思想內(nèi)涵、深厚文化底蘊。千余年來,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鑒一直是中國同伊斯蘭世界關系的主旋律。文明互鑒不僅是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友好交往的寶貴經(jīng)驗,也是引領世界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尊重文明多樣性是文明互鑒的前提,要像尊重自然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人類文明多樣性,堅決摒棄“文明優(yōu)越論”,堅決維護世界文明的豐富多彩。要以包容和多元視角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間的差異,充分挖掘千年文明互鑒的歷史經(jīng)驗,建立健全平等、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增進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促進各國民心相通,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繁榮,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屆研討會旨在進一步推動中國同伊斯蘭世界的文明對話,加強智庫交流,推動學術繁榮,促進民心相通。期待與會專家學者深入交流,為提升中國同伊斯蘭國家人文交流水平貢獻智慧和力量。
馬哈茂德·埃羅爾·基利奇表示,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這兩個在人類文化史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文明,在各個領域相互影響,雙方一直是相互認可、尊重、寬容、和諧的。早在7世紀我們就有許多地理學家撰寫了有關與中國接觸和貿(mào)易的文獻;8世紀,杜環(huán)撰寫了記載有關伊斯蘭世界的漢文典籍。此后的幾個世紀里,重要的傳記和游記相繼問世。隨著時間推移,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接觸和相互學習不斷增多并加深。中國和伊斯蘭國家盡管在宗教、語言和社會傳統(tǒng)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仍留下了和諧共處的共同記憶,這既給我們提供了范例,也是非常豐富的研究素材。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長翟雋致辭
翟雋認為,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同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文明,雙方友好交往綿延千年,為推動人類發(fā)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歷史上,中伊文明互學互鑒,樹立了世界不同文明美美與共、友好交往的典范。近現(xiàn)代以來,中伊文明互尊互信,譜寫了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包容、并存的新篇章。我們應繼續(xù)在文明的多樣中求同一,在差異中求和諧,在交流中求發(fā)展。中方愿同伊方共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擴大人員往來,增進治國理政經(jīng)驗交流,共同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
中國政府中國中東問題前特使吳思科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經(jīng)過幾千年傳承和積累,當今世界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都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繁榮作出過貢獻。中國和伊斯蘭世界找到了一條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合作共贏的道路,成為踐行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這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如何交往提供了有益經(jīng)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認為,文明交流是歷久彌新的、是可持續(xù)的,絲綢之路的交流是活態(tài)的、是充滿生命力的。為拓展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交流的深度、廣度、持久度,我們應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主線,深挖人文交流基礎“公約數(shù)”,促生新活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伊斯蘭歷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薩迪克·烏納伊簡要闡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幾種典型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對于開放以及合作的立場等,提出要從發(fā)展的維度看文明之間對話的重要性。他認為,各國尋找自身發(fā)展模式的過程,也是與不同社會、不同文明交流互動的過程。
與會學者圍繞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歷史交往,雙方在藝術、科學、文學、哲學領域的交流互鑒,當代全球體系中的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會議現(xiàn)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副院長王林聰主持開幕式和主旨演講。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等國內(nèi)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學者,以及伊斯蘭歷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土耳其社會研究所,土耳其馬爾馬拉大學等國外學者參加會議。
(記者:王春燕 供圖:主辦方)
(來源:2024年6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jīng)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wǎng)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wǎng)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