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29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60周年系列學術講座第二十講“中華本土信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明機制”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數(shù)字人文宗教與宗教輿情研究室主辦,復旦大學民族研究院暨國家四部委鑄牢研究基地副院長、副主任、復旦大學社會學范麗珠教授主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李志鴻研究員、儒教研究室張宏斌副研究員與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華偉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鄭筱筠研究員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在致辭中提到,范麗珠教授主講的題目《中華本土信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明機制》有著諸多的學術增長點,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出發(fā),思考中華本土信仰的發(fā)展邏輯,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研究。
范麗珠教授聚焦于中華本土信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明機制,從“為何中華形成廣土眾民”出發(fā),基于天下一家的歷史敘事與共享的信仰形式,指出中華根源性信仰在于周孔/孔儒教化。范麗珠教授基于對中華本土信仰所衍生出的共同體的文明體制的梳理,探討了“人文化成何以可能”的問題,指出孔儒教化是“華夷混一”的知識和信仰基礎,決定了中華文明秩序的方向,認為經(jīng)濟生活與貿易往來促成孔儒教化與民間日?;顒拥钠毡榻Y合。最后,從第二個結合的視角來認識中華本土信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明機制。
在與談環(huán)節(jié),李志鴻研究員和張宏斌副研究員分別就范麗珠教授的學術觀點交流了各自的見解。
(撰稿、圖片:世界宗教研究所 向寧)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jīng)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wǎng)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wǎng)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