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黃保羅
譯者:周永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
總序/王志成陳紅星
中文版序
譯者感言
摘要
前言暨致謝
第一章 導論
1.1 目標
1.2 原始資料
1.3 方法
1.4 前人研究
1.5 動因
1.5.1 儒學作為基督宗教在中國的主要對話對象
1.5.2 當代文化更新促使儒家與基基督宗教進入相同議程
1.6 結(jié)構(gòu)與符號慣例
第二章 對話前提
2.1 利瑪竇對儒基對話的遺產(chǎn)
2.2 儒學
2.3 主要評論基督宗教救贖論的儒家學者
2.3.1 理學(16—17世紀)及其在本書的代表
2.3.2 文化民族主義儒家(1920—1980)及其在本書的代表
2.3.3 現(xiàn)代儒家(1980-)及其在本書的代表人物
2.4 基督宗教在中國術(shù)語中的上帝概念
第三章 儒家對基督宗教救贖者的理解:基督宗教上帝與中國“上帝”與“天”等觀念的同化
3.1 理學家對相通性的態(tài)度
3.1.1 肯定態(tài)度
3.1.2 對相通性的負面回應(yīng)
3.2 文化民族主義儒家對相通性的態(tài)度
3.3 現(xiàn)代儒家對相通性的態(tài)度
第四章 儒家關(guān)于基督宗教救贖對象的觀點:受造的人類及其處境
4.1 作為創(chuàng)造一部分的人類
4.1.1 理學主張
4.1.2 文化民族主義儒家的觀點
4.1.3 現(xiàn)代儒家的觀點
4.2 人類的處境
4.2.1 理學的觀點
4.2.2 文化民族主義儒家與現(xiàn)代儒家的觀點
第五章 儒家對基督宗教救贖方式的理解
5.1 儒家中的超越
5.1.1 理學的觀點
5.1.2 文化民族主義儒家的觀點
5.1.3 波士頓現(xiàn)代儒家的觀點
5.1.4 現(xiàn)代儒家基督徒的觀點
5.2 基督宗教的上帝與中國的天的超越性
5.2.1 理學家與儒家文化民族主義者的觀點:中國的天是內(nèi)在超越
5.2.2 儒家文化民族主義者與現(xiàn)代儒家的觀點:基督宗教的上帝是外在的超越
5.3 內(nèi)在超越比外在超越高明
5.3.1 儒家文化民族主義者的觀點
5.3.2 現(xiàn)代非基督徒儒家的觀點
5.3.3 現(xiàn)代儒家基督徒的觀點
第六章 儒基對話的基本問題
6.1儒基思維方式隱含的差異
6.2儒基對話的四大障礙
6.2.1神學方面:一元論的天人合一
6.2.2信仰層面:基督宗教是精神鴉片
6.2.3政治層面:基督宗教是政治穩(wěn)定的隱患
6.2.4倫理層面:基督宗教的上帝概念與儒家倫理的沖突
6.3儒基對話的正面因素
第七章 總結(jié)
第八章 附錄
1.五經(jīng)(2.2附注)
2.四書(2.2附注)
3.利瑪竇的11處引文(2.4.2附注)
4.從有神論到人文主義的蛻變(3.1與3.3附注)
5.唐君毅儒學“九境”(3.2附注)
6.太極(4.1.1附注)
7.理與氣(4.1.1與5.2.1/附注)
8.理學兩大流派(5.1.3附注)
補充材料:述評與對話
1.儒家與基督教對話中的稱義與成圣——從記憶的視角來看我的過去/黃保羅
2.新視野中的對話神學——論黃保羅的耶儒對話研究/卓新平
3.儒耶對話走向何方?——簡評黃保羅《儒家、基督宗教與救贖》/朱彩虹
4.封閉的基督徒與單方受益的儒耶對話——以黃保羅的研究為例/孫尚揚
5.利瑪竇的儒耶對話——兼評黃保羅與孫尚揚的論述和辯論/羅秉祥
6.《儒家、基督宗教與救贖》草讀偶感/張祥龍
7.超越的對話與對話的超越——評黃保羅近著/宋剛
8.黃保羅關(guān)于儒基對話的新作/約翰斯通(Geoff Johnston)榮休
9.黃保羅儒基對話新作評述/戴德理(G.Wright Doyle)博士
10.黃保羅的儒基對話新作評述/約拿單·賽茲(Jonathan A.Seitz)
11.韓國學者安晟浩(Daniel Sung Ho Ahn)與黃保羅博士關(guān)于儒基對話的通信
12.雙向式相互影響之中的儒家與基督教——黃保羅對儒基對話的貢獻評定/格勒格森(Niels Henrik Gregersen)
13.理解現(xiàn)代儒家的文化失色與意外的儒基及基儒之間的文化綜合的歷史事實/費樂仁(Lauren Pfister)
14.關(guān)于儒基對話批評與黃保羅的通信/費樂仁(Lauren Pfister)
15.荷蘭Brill出版社黃保羅的系統(tǒng)神學著作評論
16.基督教的價值觀吸引中國人——黃保羅研究儒家與基督教的對話/海萊娜·基努寧(Helena Kinnune)
17.儒家的拯救靠善功/呂特科寧(Jussi Rytkonen)
18.關(guān)于儒基對話的漢語學術(shù)神學新思考——敬答十六位評論者的總回應(yīng)/黃保羅
文獻資料
原始文獻
參考資料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quán)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jīng)我站授權(quán),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zhuǎn)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wǎng)站轉(zhuǎn)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wǎng)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quán)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quán)益的地方,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