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鄭筱筠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內容簡介
該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組織24位同事共同編撰、梳理的1949年以來中國學者對五大宗教及其他新興宗教的研究成果,并邀請了11位學者對不同章節(jié)進行了細致審稿,緊扣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考慮到跨學科、不同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完善了自身的科研組織方式,促進了宗教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及互動,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著學術“傳幫帶”的作用。
該書著力于對宗教學領域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總結及回顧,開展了多視角和跨學科的協同合作,在編撰過程中,跨學科的融合發(fā)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學科基礎建設也更加扎實,對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宗教學學科視角。
目錄
第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一 相關歷史輪廓及黨的宗教政策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概況
三 小結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2012)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一 相關歷史輪廓及黨的宗教政策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概況
三 小結
第三節(ji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2019)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一 相關歷史輪廓及黨的宗教政策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概況
三 小結
第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漢傳佛教研究(1949-2019)
引言 中國漢傳佛教研究歷史沿革
第一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漢傳佛教研究的奠基與起伏(1949-1978)
第二節(jié) 漢傳佛教研究的恢復發(fā)展期(1979-1988)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大藏經》等佛教文獻研究
三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四 佛教文化研究
第三節(jié) 漢傳佛教研究的繁榮興盛期(1989-1998)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域外佛教史研究
三 漢傳佛教宗派研究
四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五 《大藏經》等佛教文獻研究
六 佛教文化研究
七 僧官、寺院等研究
八 區(qū)域性佛教研究
第四節(jié) 漢傳佛教研究的深入拓展期(1999—2008)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三 漢傳佛教宗派研究
四 區(qū)域性佛教研究
五 《大藏經》與佛教文獻研究
六 佛教文化研究
七 其他
第五節(jié) 漢傳佛教研究的創(chuàng)新轉換期(2009-2019)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大藏經》與佛教文獻研究
三 漢傳佛教宗派研究
四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五 佛教人物研究
六 區(qū)域性佛教研究
七 佛教文化研究
八 佛教信仰研究
九 其他
第六節(jié) 中國漢傳佛教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藏傳佛教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初創(chuàng)階段(1949—1978)
一 歷史與人物研究
二 宗派與經典研究
第二節(jié) 發(fā)展階段(1979—1999)
一 制度研究
二 僧侶研究
三 寺院研究
四 密宗研究
五 宗派研究
六 綜合研究
七 典籍資料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時期(2000—2019)
一 歷史研究
二 教理研究
三 僧尼研究
四 宗教文化研究
五 教義闡釋與藏漢佛學研究
六 小結
第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南傳佛教研究(1949-2019)
引言 中國南傳佛教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南傳佛教研究的奠基與起伏(1949-1978)
第二節(jié) 南傳佛教研究的復蘇(1979—1989)
第三節(jié) 南傳佛教研究的快速發(fā)展(1990—1999)
第四節(jié) 南傳佛教研究走向繁榮(2000-2009)
第五節(jié) 南傳佛教研究步入成熟(2010-2019)
第六節(jié) 反思與展望
第五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印度佛教研究(1949-2019)
引言 中國印度宗教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印度佛教研究的奠基與起伏(1949-1977)
第二節(jié) 恢復發(fā)展期(1978-1999)
一 印度佛教歷史研究
二 印度佛教哲學研究
三 印度佛教文獻與語文研究
四 印度佛教的跨文化研究
第三節(jié) 繁榮興盛期(2000-2009)
一 印度佛教歷史研究
二 印度佛教哲學研究
三 印度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
四 印度佛教文學研究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新轉換期(2010-2019)
一 印度佛教歷史研究
二 印度佛教哲學研究
三 印度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
四 印度佛教的跨學科比較研究
第五節(jié) 中國印度佛教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道教研究(1949—2019)
引言
第一節(jié) 中國道教研究70年的基本歷程與主要成果
一 道教研究的緩慢開展(1949—1978)
二 道教研究的恢復與發(fā)展(1979—1989)
三 道教研究的繁榮與興盛(1990—1999)
四 道教研究的深入與拓展(2000—2009)
五 道教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轉型(2010—2019)
第二節(jié) 新時期道教研究的展望與思考
一 道教歷史、文獻等領域繼續(xù)深化
二 道教儀式、修煉、戒律、法術等領域重點關注,有待突破
三 道教交叉學科具有活力
四 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儒教研究(1949—2019)
引言
第一節(jié) 歷史機遇和思想準備及“儒教”問題的提出(1949-1978)
一 歷史機遇與思想準備
二 “儒教是教”問題的提出
三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節(jié) 儒教研究的宗教批判時期(1979-1989)
一 儒教問題爭論焦點
二 主要研究專著和發(fā)表文章
第三節(jié) 儒教研究的思維轉型與理論拓展(1990—1999)
一 學術討論的廣泛開展
二 主要研究專著和發(fā)表文章
第四節(jié) 儒教研究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2000—2009)
一 基本觀點與儒教研究實踐嘗試
二 主要研究專著和發(fā)表文章
第五節(jié) 儒教存在形態(tài)與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2010-2019)
一 基本觀點與儒教研究學術視野
二 主要研究專著和發(fā)表文章
第六節(jié) 儒教研究的未來前景與展望
一 讓儒教研究走出“灰蒙之境”
二 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三 構建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民間宗教研究(1949-2019)
引言
第一節(jié) 中國民間宗教研究70年的基本歷程與主要成果
一 民間宗教研究的緩慢開展(1949-1978)
二 民間宗教研究的恢復與發(fā)展(1979-1989)
三 民間宗教研究的繁榮與興盛(1990-1999)
四 民間宗教研究的深入與拓展(2000-2009)
五 民間宗教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轉型(2010—2019)
第二節(jié) 新時期民間宗教研究的展望與思考
一 打破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學術概念
二 寶卷與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新視角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民間信仰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艱難探索:1949年至1979年
第二節(jié) 學科初建:1980年至2000年
第三節(jié) 學科拓展:2001年至2019年
第十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新興宗教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1980年至1989年:起步階段
第二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逐步深入
第三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涇渭分明
一 對邪教(破壞性膜拜團體)的批判研究
二 對發(fā)展較好、積極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的新興宗教重點關注
三 新興宗教研究的理論進展
第四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多元拓展
一 跨界跨學科領域的多元探討
二 主要著作及理論成果
結語 反思與展望
一 探索科學治理和引導新興宗教團體之相關法規(guī)的研究
二 以科學發(fā)展觀研究新興宗教
第十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基督教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1949-1978)基督教研究
一 基督教研究專著及譯著
二 基督教研究相關的文章和譯文
三 小結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至1989年的基督教研究
一 歷史研究
二 基督教神學、哲學思想研究
三 圣經研究
四 中國基督教研究
五 基督教文化比較及文獻研究
六 小結
第三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的基督教研究
一 歷史研究
二 基督教神學、哲學思想研究
三 圣經研究
四 中國基督教研究
五 基督教文化比較及文獻研究
六 小結
第四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的基督教研究
一 歷史研究
二 基督教神學、哲學思想研究
三 圣經研究
四 中國基督教研究
五 基督教文化比較及文獻研究
六 小結
第五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的基督教研究
一 歷史研究
二 基督教哲學思想研究
三 圣經研究
四 基督教與跨文化對話
五 基督教現狀與交叉學科研究
六 工具書編寫及期刊發(fā)行
七 小結
第十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伊斯蘭教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1949年至1978年的伊斯蘭教研究
第二節(jié) 1979年至1999年的伊斯蘭教研究
一 歷史—考證之路
二 哲學—思想之路
三 語言—文化之路
四 學術會議:開端與繼續(xù)
第三節(jié) 1999年至2009年的伊斯蘭教研究
一 歷史—考證之路
二 哲學—思想之路
三 語言—文化之路
四 學術會議:變化與減少
第四節(jié) 2009年至2019年的伊斯蘭教研究
一 歷史—考證之路
二 哲學—思想之路
三 語言—文化之路
四 學術會議:承接與擴展
第五節(jié) 反思與展望
第十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哲學研究(1949-2019)
引言 宗教學與宗教哲學
第一節(jié) 1949年至1978年的宗教哲學研究
一 主要成果和學術特點
二 代表人物與代表思想
第二節(jié) 1979年至1989年的宗教哲學研究
一 主要成果與學術特點
二 代表人物與代表思想
第三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的宗教哲學研究
一 主要成果與學術特點
二 代表人物與代表思想
第四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的宗教哲學研究
一 主要成果與學術特點
二 代表人物與代表思想
第五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的宗教哲學研究
一 主要成果與學術特點
二 代表人物與代表思想
第六節(jié) 回顧與展望
第十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社會學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1949年至1978年的醞釀時期
第二節(jié) 1979年至1989年的草創(chuàng)時期
第三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的落戶時期
一 對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譯介
二 專業(yè)教材的出版與學科架構的形成
三 對當代中國宗教的經驗研究
第四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的扎根時期
一 專業(yè)教材的出版
二 對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譯介加快、研究進一步深入
三 宗教市場論的引進、創(chuàng)新及其與宗教生態(tài)論的對壘
第五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的成長期
一 國外宗教社會學專業(yè)教材的翻譯出版
二 對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譯介加快、研究進一步深入
三 對當代中國宗教的經驗研究:定性與量化研究的并行發(fā)展
四 學科建設
結語 中國宗教社會學70年的經驗與未來展望
第十五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心理學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1949年至1978年:中國宗教心理學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二節(jié) 1979年至1989年:中國宗教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第三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中國宗教心理學學科意識初現
第四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中國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初步發(fā)展
第五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中國宗教心理學初步成形
第六節(jié) 中國宗教心理學面臨的問題和未來展望
第十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人類學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1949年至1978年的起伏
第二節(jié) 1979年至1989年:恢復與重建
第三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譯介與奠基
第四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成熟與豐收
第五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開放與轉型
一 學科平臺的搭建
二 本土經驗與走向海外
第六節(jié) 總結與反思:中國的宗教人類學往何處去
第十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藝術研究(1949-2019)
第一節(jié) 1949年至1978年
一 佛教藝術領域
二 道教藝術領域
第二節(jié) 1979年至1989年
一 佛教藝術領域
二 道教藝術領域
三 一神教藝術領域
四 宗教藝術原理領域
第三節(jié) 1990年至1999年
一 佛教藝術領域
二 道教藝術領域
三 一神教藝術領域
四 宗教藝術原理領域
第四節(jié) 2000年至2009年
一 佛教藝術領域
二 道教藝術領域
三 一神教藝術研究領域
四 宗教藝術原理領域
第五節(jié) 2010年至2019年
一 佛教藝術領域
二 道教藝術領域
三 一神教藝術領域
四 宗教藝術原理領域
第六節(jié) 宗教藝術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