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楊曾文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ISBN:978-7-309-16781-8/I·1352
作者簡介
楊曾文,漢族,男,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東即墨。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著有《中國佛教史》第1-3卷(共著)、《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隋唐佛教史》、《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史》;主編《當代佛教》《日本近現(xiàn)代佛教史》;校編《敦煌新本六祖壇經(jīng)》《神會和尚禪話錄》《臨濟錄》;翻譯日本村上專精《日本佛教史綱》、佐佐木教悟等《印度佛教史概說》(合譯)。另有學術(shù)論文281篇,譯文36篇。
1999年獲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東洋哲學學術(shù)獎”,2002年所著《唐五代禪宗史》獲第四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17年獲湯用彤學術(shù)獎。
內(nèi)容簡介
繼隋唐之后,宋代時儒釋道三教的交流與會通發(fā)展為深刻能響社會的時代潮流,思想文化得到高度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高理論形態(tài)的理學(道學)形成于這個時期,文學、史學和藝術(shù)等文化領(lǐng)域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在宋代儒佛二教交流之中有哪些代表性人物扮演過重要角色,在思想文化方面進行過怎樣的交流,有什么相關(guān)結(jié)果和著作,兩宋理學的創(chuàng)立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理學思想如何,等等,就是本書闡述的主要內(nèi)容。
依據(jù)經(jīng)過梳理的文史資料和佛教文獻,本書按照“宋朝社會和佛教”“親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禪宗”“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理學和佛教”五大框架,對兩宋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佛教和儒家的概況、代表人物和事件、著作和學術(shù)思想、社會影響等,設章分節(jié),作深入系統(tǒng)的考察和論述。
作為國內(nèi)第一部專題探討宋代儒佛二教交流情況及其影響的學術(shù)專著,本書是楊曾文教授多年來于此一領(lǐng)域深耕不輟的最終成果,在闡述歷史背景、佛教傳播和佛儒交流互鑒、代表人物、佛教對理學和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影響等方面,均具有特色,對推動該領(lǐng)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目錄
第一章 宋代社會和佛教
一、宋代社會
二、宋朝扶助佛教傳播和發(fā)展
三、宋代佛教概況
四、禪院、教院的“五山十剎”
五、儒釋道三教會通和儒者士大夫
第二章 宋代佛經(jīng)翻譯與士大夫
一、宋太宗、真宗、仁宗與佛教、佛經(jīng)翻譯
二、宋朝的譯場——譯經(jīng)院(傳法院)
三、主要譯經(jīng)僧
四、儒者重臣奉詔擔任譯經(jīng)使、潤文官
(一)潤文官
(二)以宰相為譯經(jīng)使兼潤文官
五、宋朝譯經(jīng)概況
六、佛經(jīng)目錄和雕印大藏經(jīng)
第三章 北宋著名親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
第一節(jié) 晁迥及其《法藏碎金錄》《道院集》
一、晁迥的生平
二、晁迥的著作
三、從《法藏碎金錄》《道院集》及《昭德新編》看晁迥對佛教的理解和運用
(一)從晁迥引用的佛典推測他對佛教教理的抉擇
(二)尊崇大乘佛教般若空論和中道思想
(三)遵奉禪宗“無念為宗”的宗旨
(四)晁迥晚年的閑居生活與禪修
(五)晁迥自制的修行“法要”
四、晁迥的三教會通思想
(一)三教雖各有所長,但同歸一道一理
(二)在三教中佛教義理最為高深
(三)認為三教互相排斥是妄分彼我、爭勝負的表現(xiàn)
(四)主張三教會通融合
第二節(jié) 北宋文學家楊億和佛教
一、“一代之文豪”楊億
二、奉詔修訂《景德傳燈錄》
三、北宋的譯經(jīng)和楊億為新譯佛經(jīng)潤文
四、楊億的參禪活動和《汝陽禪會集》
(一)嗣法于臨濟宗廣慧元璉
(二)參禪與說法
(三)編撰《汝陽禪會集》
(四)楊億與汾陽善昭、慈明楚圓
(五)楊億與駙馬都尉李遵勖
第三節(jié) 李遵勖與蘊聰、楚圓交往和編撰《天圣廣燈錄》
一、生平
二、李遵勖與禪僧蘊聰、楚圓的交往
(一)作為居士,嗣法于臨濟宗石門蘊聰禪師
(二)與石霜楚圓的深厚情誼
三、編撰燈史《天圣廣燈錄》及其意義
第四節(jié) 張商英奉佛事跡及其《護法論》
一、張商英生平及其奉佛事跡
二、從《續(xù)清涼傳》看張商英對佛教的態(tài)度
三、會通儒釋道三教的《護法論》
(一)《護法論》問世緣起及其結(jié)構(gòu)
(二)《護法論》對韓愈、歐陽修等儒者排佛論的批駁
(三)認為佛教與儒、道二教宗旨一致,但佛教境界最高
第四章 宋代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禪宗
第一節(jié) 宋代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禪宗
一、呂蒙正及其家族奉佛事跡
二、周敦頤與云門宗僧了元
三、謝景溫、徐禧與臨濟宗僧黃龍祖心
四、黃庭堅與臨濟宗僧黃龍祖心及其弟子惟清、悟新
第二節(jié) 王安石與佛教
一、王安石生平及其變法
二、王安石與佛教
(一)王安石與臨濟宗僧蔣山贊元
(二)王安石與真凈克文
(三)王安石與金山寶覺
三、王安石著作中對佛教的理解和運用
(一)《字說》中的佛教思想或受佛教影響的內(nèi)容
(二)從王安石的詩看他對佛教思想的理解
(三)王安石與《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
(四)王安石與張方平論儒、佛二教人才
第三節(jié) 蘇軾與佛教
一、仕途坎坷,先后遭貶黃州、惠州、儋州
二、蘇軾與佛教
(一)前期是“不信”而親近佛教
(二)后期則自稱居士,已是“歸誠”佛教的儒者
(三)主張禪教和睦,彼此會通
(四)蘇軾論《六祖壇經(jīng)》
三、與僧交友,密切往來
四、與佛印了元的交往
五、參謁廬山東林寺???/font>
六、與曹溪南華重辯、明禪師
七、與詩僧參寥子
第五章 北宋主張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
第一節(jié) 宋初儒者孫復、石介的排佛論
一、泰山學派創(chuàng)始人孫復及其對佛教的批評
(一)孫復排佛的理論依據(jù)——圣人之道和王道
(二)孫復對佛教、道教的批評
二、石介及其《怪論》《中國論》等對佛教的見解與批判
(一)謂佛老為反中國常道的“怪說”,應予破斥
(二)斷然將佛教列入所謂“四夷”加以排斥
(三)尊崇韓愈,視排佛為忠義之行
第二節(jié) 歐陽修的治國之本論與排佛論
一、歐陽修及其《本論》
(一)歐陽修生平
(二)《本論》的內(nèi)容和歐陽修的理想盛世
二、歐陽修的排佛依據(jù)及其特色
(一)說以往排佛者不知排除的方法
(二)說堯、舜及三代“王政明而禮義充”,佛教不能傳播社會
(三)稱三代后“盡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絕”,佛教得以傳入
(四)主張對佛教應修仁義禮樂之本以勝之
三、從歷史和北宋社會看歐陽修的排佛論
第六章 北宋程顥、程頤創(chuàng)立理學及其佛教觀
第一節(jié) 程顥、程頤的理學體系
一、程顥、程頤的生平和著述
(一)程顥
(二)程頤
(三)現(xiàn)存二程的著述
二、倡重“四書”,為學以“求道”“明道”為主旨
(一)主張為學修身首重“四書”
(二)為學修身應以求道、明道為主旨
三、先秦以來文化語境的“道”“理”和佛教的心性思想
(一)先秦以來對“道”和“理”的定義、詮釋
(二)在中國佛教心性思想體系中的“道”和“理”
三、程顥、程頤的理學體系
(一)以“理”為最高范疇
(二)理與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三)格物致知和“中庸”的道德修養(yǎng)論
(四)“誠”與“敬”在二程理學體系中的意義
第二節(jié) 程顥、程頤的佛教觀
一、有“出入于釋老”經(jīng)歷,認為佛教也有“高妙之處”
二、對佛教禪宗的批評
(一)批評佛教“自私”“欺詐”,逃避人倫大義,謂世界幻妄,以言“性命道德”吸收學者,比之以往楊、墨,為害“尤甚”
(二)謂禪宗論道說性是“用管窺天”,“不見全體”
(三)將佛教比之為“淫聲美色”,謂應避而遠之
(四)抓住佛教離親出家、逃避人倫之道斥責即可
三、二程引證的佛教資料
(一)關(guān)于《華嚴經(jīng)》
(二)《傳燈錄》(《景德傳燈錄》)
(三)《法華經(jīng)》和《維摩詰經(jīng)》
(四)未標題目的引述——《六祖壇經(jīng)》
第七章 臨濟宗大慧宗杲和儒者張浚、劉子羽、劉子翚、朱熹
第一節(jié) 臨濟宗大慧宗杲和“臨濟再興”
一、圓悟克勤和臨濟宗楊岐派的興盛
二、大慧宗杲及其傳法經(jīng)歷
(一)遭遇戰(zhàn)亂,避地贛、閩并傳法(1130一1137)
(二)有張浚作外護住持余杭徑山寺,后遭秦檜迫害(1137-1141)
(三)編管于衡、梅二州(1141-1156)
(四)秦檜死后被赦,住持阿育王寺、徑山寺,受到孝宗崇信(1156-1163)
第二節(jié) 南宋抗金名相張浚與大慧宗杲
一、張浚兩次拜相及其統(tǒng)領(lǐng)抗金的事跡
二、張浚對大慧宗杲的支持和彼此交往
第三節(jié) 劉子羽、子翚兄弟與臨濟宗大慧宗杲、朱熹
一、福建崇安劉子羽、子翚兄弟
(一)劉子羽隨從張??菇鹗论E
(二)劉子翚生平及其《圣傳論》《復齋銘》
二、劉子羽、子翚兄弟和臨濟宗大慧宗杲
(一)宗杲稱劉子羽為“如來使”,可為“了事凡夫”
(二)宗杲書勸劉子翚參透趙州“無”字,莫信修默照禪
三、劉子羽、子翚兄弟對朱熹的養(yǎng)教之恩
第四節(jié) 開善道謙與朱熹
一、臨濟宗開善道謙的生平
二、道謙的禪法思想
(一)禪門宗旨難以語言完全宣示,卻可巧施方便傳授
(二)稱以棒喝、動作示意傳法的方式如同兒戲
(三)傳法不能執(zhí)迷語句,又不能離開語言
(四)“參禪之志,在乎悟道”,悟道以“無我為難”
(五)遵循宗杲禪法要義,倡導看話禪
三、道謙與朱熹的交往
第八章 朱熹理學體系的完成及其佛教觀
第一節(jié) 朱熹及其理學體系建構(gòu)的完成
一、朱熹的經(jīng)歷及主要著作
二、朱熹理學體系建構(gòu)的完成
(一)編著和詮釋周敦頤、二程的著述
(二)編撰理學普及入門書《近思錄》十四卷
(三)編撰理學淵源史書《伊洛淵源錄》十四卷
(四)編撰《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
(五)借詮釋儒家經(jīng)典“四書”等編撰理學著作
第二節(jié) 朱熹的理學思想
一、以性、理、太極為宇宙本體的理學本體論
(一)太極是理無形,故亦稱無極,是天地萬物所依的本體
(二)太極為天地萬物之理,先有太極才生天地萬物
(三)理為道,氣為器,理先氣后的天地萬物生成論
(四)人類社會道德源自太極、理
(五)稱自己理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源自《太極圖說》
二、以格物致知、窮理為標榜的理學認識論
三、“持敬”“主靜”和“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修養(yǎng)論
(一)以仁為“心德之全”“統(tǒng)體”的道德價值論
(二)人心與道心、人欲與天理之辨和“存天理,滅人欲”
(三)強調(diào)“存心養(yǎng)性”“居敬”和“主靜”的修身實踐
四、傳承中華民族“國以民為本”和向往德政的思想
五、以推崇和彰顯儒家倫理道德為突出特色
(一)以集中論述綱常名教的《四書章句集注》為理學基本教典
(二)將進學和道德修養(yǎng)統(tǒng)為一體的格物窮理和存心盡命的思想
(三)強調(diào)一切言教皆以“存天理,滅人欲”為旨歸
第三節(jié) 對朱熹佛教知識的評述
一、背離佛教起源和發(fā)展歷史,謂佛典“竊取”道家之說
二、對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漢譯佛經(jīng)知之甚少
(一)所謂“佛氏乘虛入中國”
(二)所謂佛教“幻妄寂滅之論,自齋戒變?yōu)榱x學”等不合史實
(三)對佛教傳入后的漢譯佛經(jīng)近乎無知,卻又憑空加以評論
三、對中國佛教宗派、宋代禪宗所知不多
第四節(jié) 朱熹的佛教觀
一、繼承以往儒家排佛者的傳統(tǒng)見解,斥責佛教廢綱常、滅人倫
二、謂佛教之“性”為“空”,異于儒家善性之“理”
三、朱熹對禪宗的贊賞和批評
四、朱熹《釋氏論》的主要內(nèi)容
五、朱熹佛教觀略評
(一)無視佛教是擁有獨立信仰體系的宗教
(二)未站在治國安民立場看待佛教
(三)對佛教沒有整體了解,卻徹底否定
(四)批判佛教,缺乏客觀公正
第九章 南宋圭堂居士《大明錄》及其三教一致思想
一、南宋圭堂居士和《大明錄》
二、《大明錄》的三教一致思想
(一)論在家奉佛修道和儒佛一致
(二)佛、道二致同源和互相融攝論
(三)雖主張三教一致,但強調(diào)儒家之教應占支配地位
主要參考書目
(編輯:許津然)
1.來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quán)歸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經(jīng)我站授權(quán),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zhuǎn)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wǎng)站轉(zhuǎn)載,但須清楚注明出處及鏈接(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wǎng)上收集,均已注明來源,其版權(quán)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quán)益的地方,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