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源于印度的佛教為中國帶來了極具特色的文化和藝術。世界上,宗教藝術文化在不同文明間有著多種交流、融合和發(fā)展。歷史充分證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動力?!比涨?,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熊偉說,古代歐亞絲綢之路讓各民族在思想上相遇,在文化上相融,在藝術上相互借鑒。今天,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更需要加強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實現共同進步。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從歐洲的猶太教、基督宗教,到南亞東南亞地區(qū)的佛教,再到中國的宗教與文化、藝術,探討了世界宗教文化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嚴耀中指出,宗教與藝術具有緊密聯系。以佛教藝術為例,歷史上,宗教觀念通過與藝術的結合,產生出廣泛的社會影響。宗教藝術只有服務于時代,才有生命力。
洛陽師范學院美術理論部主任許宜蘭指出,道教經典中有大量的插圖,稱為“圖像”,它們是道教思想與美術圖像的結合體,是道教思想的重要表現手段和傳播載體。道經圖像和不同形式的繪畫蘊含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追求,比如《陰騭文像注》中表達出勸人誠信、勿殺生、與人為善、保護生態(tài)的思想;山水畫中的“洞天福地”是可游可居之境,是中國人的樂土、桃花源夢境,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早期的生態(tài)文明藍圖??梢哉f,道經圖像為“神仙美術”提供了“神奇瑰麗”的形象,為中國傳統美術注入了浪漫主義色彩與活力。
“中國佛教美術雖然受到古印度的影響,卻終究是創(chuàng)造勝于模仿。中印之別,望而可識?!比A東師范大學教授張同標梳理了佛教美術的中國化歷史。他認為,佛教美術的中國化進程,可從中國傳統風格的寺塔建筑、佛教美術題材譜系的中國形象、中國美學趣味與圖示語言等方面得到印證,因為這些都是中國化的創(chuàng)造。佛教美術“中國造”的核心精神是在沒有印度原型可資參考的情況下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并呈現出中國特有的外在形貌和內在氣質。
張同標介紹,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美術受古印度笈多藝術的影響仍很明顯,但文化精英已經開始強力推動“中國造”。顧愷之首創(chuàng)維摩詰揮麈臥病,周昉妙創(chuàng)水月觀音,域外佛像遭到“胡夷村陋”的批評。之后,中國漢地佛像越發(fā)脫去了古印度的羈絆,從宗教化轉向文人化,從世俗化轉向民俗化,越來越受到中國精神的左右。唐人菩薩是華貴雍容的形象。李公麟的白描卷軸佛畫,體現的是文人化趣味。而明清時期的觀音像成了提籃的漁婦形象,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蹙安頁皤腹,形裁腲脮”,是下層民眾的形象。寧村陋毋胡夷,寧世俗毋文藝,雖未必足以開敬,卻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中國式佛像,早與印度文化沒有牽涉,中國佛教美術已是中國文化和中國趣味的物化形態(tài)了。
本次研討會由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翎策劃、四川大學主辦、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承辦,來自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臺灣中正大學、四川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研究院、西安碑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云南省佛教協會、成都文殊院、日本早稻田大學、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印度尼赫魯大學、柬埔寨皇家學院、越南佛學院等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及寺院的70余位專家學者、高僧大德參與了研討。(作者:王古今)
(來源:2019年11月12日《中國民族報》)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