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下午,“新見壯族土司煉丹遺址與明代道教內外丹關系考”學術講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小會議室舉行,主講人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與社會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容志毅。講座由世界宗教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曾傳輝研究員主持,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汪桂平研究員評議。
容志毅研究員首先介紹了地處廣西與貴州接壤的南丹縣,也就是明代壯族土司羅謙端的煉丹遺址所在地。當?shù)厥a丹砂,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就已經有道士在此開始煉丹。此處宮觀遺址保存完整清晰,碑刻文字有近四千字,對道教內外丹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講座用照片展示講解了遺跡所在的丹爐山周邊的地形地貌,通過分析考察發(fā)現(xiàn),從宮觀位置的選擇到赤水宮殿的構建,都體現(xiàn)了羅謙端對風水的重視和精通,以及宮觀設計建造的用心之巧妙。
講座還展示了煉丹遺址的碑刻、宮觀遺跡、石砌丹爐、丹房、丹井、打坐臺等實地考察的照片、測量取樣分析結果,以及對土司羅謙端的身世經歷等的考察。介紹了壯族土司羅謙端習得煉丹術、選址丹爐山、建立赤水宮的大致過程,考證出大約在公元1600年下半年之時,設立丹爐,開始煉丹。羅謙端內外丹兼修,在漢語詩文、書法、歷史等方面也頗有造詣。他多次奉朝廷征調,率壯族狼兵平息叛亂,屢立戰(zhàn)功,為維護明朝社會安定做出了貢獻。
容志毅研究員總結了此項考察成果對道教研究以及少數(shù)民族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指出該項遺存在已知同類文物中是唯一保存基本完好的,已被列為省級文化遺產目錄,并且準備申請國家級文化遺產。精彩的講座贏得了與會學者的熱烈掌聲。最后,與會學者對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關系,遺跡開發(fā)與保護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撰稿、攝影:楊玥)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