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第17期“道教學術研究沙龍”活動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道教學術研究沙龍”由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朱越利教授主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汪桂平研究員主持。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次沙龍活動采取云端會議的方式與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交流互動。道教學術研究沙龍創(chuàng)始于2014年,是由在京從事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的學者倡議發(fā)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籌建的開放性學術平臺。本次“道教學術研究沙龍”活動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新時期的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搭建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中國宗教學會道教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年度活動之一。
朱越利教授報告的題目為“道教學譯叢踏新程”,他提出要從創(chuàng)新與科研方法兩個切入點,并以《道教學譯叢》已經出版的8種譯著為例,證明海外道教學為我們中國學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說明翻譯外國優(yōu)秀學者的道教學著作很有必要。
朱越利教授認為《道教學譯叢》的中外老編委們?yōu)槲覈牡澜虒W翻譯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并借點評譯叢譯著的機會,回應了各界對《道教學譯叢》的關心,并簡要介紹一下《道教學譯叢》編委會改組后工作團隊的組成。
首先,朱越利教授認為,《道教學譯叢》翻譯的原著皆為學術精品。朱越利教授將2005年8月至2014年8月《道教學譯叢》出版的14種譯著分為5類介紹,以突出它們對中國讀者的借鑒價值。這五類突出的特點分別是課題創(chuàng)新、提出顛覆性觀點、視角創(chuàng)新、可資借鑒其方法,以及張廣保選編的論文集《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本次講座內容朱越利教授主要探討的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道教學譯叢》陸續(xù)出版的8種譯著,并認為8種譯著的原著每一種也都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其次,朱越利教授介紹到,《道教學譯叢》工作團隊改組為兩個年齡組。第一部分:超過和接近六十歲的原編委,改任學術委員,減輕他們的譯叢事務性工作和審稿工作。同時力邀德高望重的年長學者擔任新的學術委員。第二部分:個別年富力強的原編委,繼續(xù)編委工作。同時力邀少數年富力強的學者擔任新的編委。朱越利教授認為本次編委會改組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擴大工作團隊。工作團隊是老編委會的繼續(xù),其中年富力強的編委承擔著工作團隊“先鋒隊”的重任,是改組前老編委會的年輕化。二十年間,香港青松觀董事會鼎力支持《道教學譯叢》編委會,從未動搖,全額資助《道教學譯叢》,與編委會一起共同為道教學術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有力地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最后,朱越利教授對加強海外道教學研究提出了個人的想法。他認為道教的學習需要經常借鑒、參照海外道教學,還要對之進行認真的研究。而僅僅依靠《道教學譯叢》和其它團體及個人出版譯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創(chuàng)辦一份翻譯海外道教學論文的雜志很有必要。另外,朱越利教授認為召開學術會議和修建會址很重要,確定議題也十分關鍵,希望今后召開學術會議時可以考慮將海外道教列入討論議題。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道教學院、上海市社科院、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四川省社科院、陜西省社科院、山東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七十余人參與了活動,并與朱越利教授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供稿:羅巧蕓)
(編輯:許津然)